close
李石樵百歲紀念展
  想瞭解一個年代的社會現象及文化背景,最快的途徑即是觀看當時期的繪畫家如何描繪出當時社會的情景,李石樵的繪畫即是最好的時代指標,其一輩子創作不懈,經歷過日據時代以及光復後早期的困頓窒礙,到嘗試各種不同的繪畫技巧與風格,探討抽象繪畫,融入許多西洋繪畫的風格,晚年回歸於寫實,畫風變化多端並且極具特色。
  今年適逢李石樵的百歲冥誕,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年2月16日至2007年5月6日於展區3A及3B展出李石樵百歲紀念展 ,按照不同的時期為區分,將李石樵的繪畫有系統性的整理展出,展出李石樵各時期代表作品及相關手稿文件,以完整呈現其創作風格與藝術成就,將李石樵1927年至1990年的作品囊括其中。
  李石樵在日治時期接受學院教育的嚴格訓練,師出於石川欽一郎,作品受其啟迪甚多,並且作品多次獲得入選「帝展」、「台展」等殊榮。其作品中有於1927-1945時期所做之反應光復後落後現實的「市場口」,顯示出從現實中探索美的題材與富有美感價值的藝術,同時也有反映戰爭的政策,融合聲音與影像的「合唱」,兒童神情天真而肅穆的合唱,隱約也可感受到兒童近在咫尺歌唱的臨場感;1946-1964時期繪畫技術更加的提升,並且保留了紀錄台灣社會的寫實畫風,「建設」即表現動感的對角線構圖,並且展現極佳的骨骼肌肉,展現力與動感,讓整個畫面猶如活了起來,而後其則融入了許多理性分析的歐洲繪畫風格,並且揣摩了畢費的細長瘦挺以強勁之黑色輪廓線勾勒的手法,「花」則是顯現李石樵融合畢費畫風的心得,在強勁中寓以柔和的筆觸;1966-1971時期作品結合了超現實主義以及對西方立體派和幾何抽象風格「永劫」即可說是李石樵自1960年代以來潛心研究的成果及體現,1971-1982時期作品為將具象和抽象造型的融合,並且在之後復返具象風格;1983-1990時期以彩度為畫面訴求重點,較不關心筆觸所流露之力量,並且表現出畫面的多層次感,也因晚年血氣衰微,耗費體力的大幅作品較少,尤多靜物。
  李石樵的畫風不斷地在改變與創新,勇於求新與求變是在台灣早期畫家中所擁有的獨特的特質。他要求自己不能和時代脫節,好學的精神令人感佩。他堅守在藝術的崗位上,即使生活再困難,從不輕易退縮,對繪畫的堅持與執著贏得了「長跑健將」的美稱。從他每一階段的繪畫表現與言談舉止中,能夠體驗到許多人生的寶貴經驗與做人處事的態度。也從他身上,看到了一位畫壇上永不凋落的巨人,及其繪畫所留下的長遠意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nicaj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